他们对您的家乡文化有何影响?
请允许我也来回答。
我的家乡在宁波,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,这里不说近代史上的名人,仅举古代史上的几个非常有影响的名人。
隋朝1、虞世基,宁波慈溪观海卫镇(原属余姚)人,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隋炀帝时任内史舍人,专典机密,参掌朝政,为炀帝心腹。炀帝曾赞他是“海内当共推此一人,非吾侪所及也。”大业十四年(618),宇文化及江都乓变,弑杀炀帝,虞世基同时被害。
他主持编纂了1200卷全国性区域志《区宇图志》。他也是文学家,作品有《讲武赋》及五言诗等;又是书法家,兼善草隶。
唐朝2、虞世南,虞世基的弟弟,政治家、书法家,诗人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初时为李世民秦王府参军,与房玄龄唐共掌文翰,后担任秘书监等职,深得李世民敬重,称他为“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”五绝。
他留下后世最著名的是书法,善楷书、行书。与欧阳修、禇遂良、薛稷并称为“初唐四大家”,据说,现存《唐人摹兰亭序三种》其中之一是其的墨迹。其所主编的《北堂书钞》160卷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。
南宋朝3、史浩,宁波鄞县(今鄞州区)人,政治家。隆兴元年(1163)任参政知事、右丞相兼枢密使,曾为岳飞冤狱昭雪,遭弹劾。
淳煕十年(1178)复为右丞相,后封太保、魏国公。
4、王应麟,宁波鄞县人,南宋学者,淳元年(1241)进士,曾任吏部侍郎、礼部尚书等职。
宋亡后闭门著述,其中《三字经》影响极大,流传甚广。
元朝5、张可久,宁波鄞县人,元代著名散曲家、剧作家,元曲清丽派代表人物,元曲集大成者,在世时便享有盛誉。现存小令800余首,数量为元曲作家之冠。到他为止,标志着元曲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。代表作品《小山乐府》。
明朝6、方孝孺,宁波宁海县人,文学家、思想家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)任翰林学士。燕王朱棣“靖难”时,惠帝北伐,他为惠帝起草了所有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。
燕王进京后,几乎所有文武百官都投降,唯他不降下狱。后朱棣要他起草即位诏书,方孝孺严正拒绝,被车裂于街市,时年46岁。
方孝孺被后世尊推为“读书种子”。其政论、史论、散文、诗歌都俱特色,“工文章,醇深雄迈,每一篇出,海内争相传诵”。现存的《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》40卷,收集了方孝孺大部分文章。
7、王阳明,宁波余姚人,明大哲学家,心学集大成者,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其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,至今仍被不断推崇应用。这里不再赘述。
8、范钦,宁波鄞县人,嘉靖十一年(1532)进士,曾任福建按察使、云南右布政使、副都御史等职。一生爱好藏书,在宁波月湖东侧建造了藏书楼,“取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之义,名天一阁。
天一阁在明代时已有“浙东藏书第一家”之誉,400年后的今天,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。清代乾隆年间用来收藏七套《四库全书》的“南北七阁”建筑,从内部到外观,完全模仿天一阁样式,天一阁由此更加盛名。目前,天一阁藏书30余万卷,珍稀善本8万卷。
清朝9、黄宗羲,宁波余姚人,明末清初史学家、教育家、启蒙思想先驱者。他一生著述50余种,300多卷,康熙二年(1653)完成的《明夷待访录》集中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,被誉为“中国思想启蒙之父”。
10、万斯同,宁波鄞县人,清初著名史学家,和其师黄宗羲一样,终身不仕清。他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《明史稿》,前后19年,不署名,不受俸。《明史稿》500卷皆其手定。另著有《历代史表》、《纪元汇考》等。
宁波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文化积淀深厚,历史名人的哲学、史学、文学、教学、经济学等学术思想,长久地影响着后世,在宁波现当代史上同样出现了不少科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企业家等出类拔萃的人物。
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思想,影响着宁波人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,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;黄宗羲的“工商皆本”思想,影响着宁波人的义利并举、农商并举的形成和发展。
宁波人爱读书,“书藏古今”。从明代天一阁藏书楼建成开始,光这一时期,余姚就出了339个进士,鄞县出了250个进士。
现代宁波成为院士之乡,据2017年统计,我国有两院院士1570名,其中浙江籍院士225名,而宁波籍院士就达到113名,高居全国城市前列。宁波的镇海中学、鄞县中学、余姚中学、慈溪中学全省闻名。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,宁波位列“十佳数字阅读城市”。
这些都和宁波历史文化重文兴教一脉相承,是深入骨髓的“宁波现象”。
Copyright ©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-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
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